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币圈百科币圈百科
警惕抹茶交易所向未成年人敞开大门,金融安全与责任缺失的隐忧
admin 2025-11-23 22:46:43 币圈百科 已有人查阅
导读
近年来,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虚拟资产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,各类加密货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“抹茶交易所”(MEXC)作为一家自称“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”,凭借低门槛、高杠杆和多样化产品吸引了大量用户,近期有关“抹茶交易所允许未成年人开户交易”的争议持续发酵,将平台合规性、用户保护及金融监管等问题推向风口浪尖,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部分交易平台在风控机制上的严重漏洞,更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金融秩序埋下了隐患。
未成年人涉足加密交易:风险远超想象
根据我国《民法典》规定,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其参与金融交易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,而加密货币交易具有高波动性、高投机性和强专业性的特点,对投资者的风险认知能力、资金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均有极高要求,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,缺乏对金融风险的判断力,极易陷入以下困境:

一是财产损失风险。 加密货币价格单日涨跌幅可达数十倍,未成年人往往被“一夜暴富”的诱惑吸引,却忽视了爆仓归零的可能,曾有媒体报道,有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,通过抹茶交易所等平台进行杠杆交易,短短数月内挪用家中积蓄数十万元,最终血本无归。
二是信息泄露与诈骗风险。 交易平台注册需实名认证,未成年人为绕过监管,可能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或购买虚假证件开户,这不仅导致家庭个人信息泄露,还可能使其成为电信诈骗、洗钱等犯罪活动的“工具人”。
三是价值观扭曲。 过早接触投机交易,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“赌徒心态”,将财富积累寄希望于运气而非努力,甚至诱发盗窃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,对其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严重冲击。
抹茶交易所的责任边界:合规与监管的“双重失守”
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,抹茶交易所理应承担起用户审核与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,其“未成年人开户”现象的背后,是合规意识的淡薄与监管责任的缺位。

其一,实名认证形同虚设。 尽管抹茶交易所声称“严格执行KYC(用户身份认证)政策”,但在实际操作中,仅凭身份证信息即可开户,并未对用户年龄进行有效核验,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借用家长身份证、使用伪造证件或利用平台审核漏洞,轻易完成注册并开始交易,这种“放任自流”的态度,显然违背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“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网络服务”的规定。
其二,风险提示流于形式。 在抹茶交易所的APP和网站上,“高收益伴随高风险”的提示往往以小字或弹窗形式出现,缺乏对未成年人针对性的风险警示,平台不仅未设置“未成年人禁入”的强制门槛,反而通过社交媒体、短视频等渠道推广“低门槛理财”“轻松赚钱”等话术,吸引年轻用户群体,涉嫌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投机。
其三,逃避监管的侥幸心理。 加密货币交易在我国处于灰色地带,虽然不禁止个人持有,但交易平台需遵守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,抹茶交易所若明知或应知用户为未成年人却仍为其提供服务,已涉嫌违反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中“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、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”等规定,更触碰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。
多方协同筑牢防线:保护未成年人需“堵疏结合”
未成年人涉足加密交易乱象,并非单一平台的责任,而是涉及家庭、学校、平台及监管部门的系统性问题,唯有多方联动,才能为未成年人构建起“防火墙”。

家庭层面,家长需加强对孩子的金融教育和日常监护,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和支付密码,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,远离高风险投机行为。
学校层面,应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,通过案例教学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帮助学生识别金融风险,培养理性消费和投资意识。
平台层面,抹茶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严格落实实名认证与年龄核验机制,设置未成年人交易禁入条款,加强风险提示与用户教育,从源头杜绝未成年人参与交易。
监管层面,金融监管部门、网信办及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,对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开展专项整治,严厉打击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违规行为,明确平台的法律责任,推动行业建立规范、透明的运营机制。
“抹茶交易所未成年”事件,不仅是对一家平台的拷问,更是对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合规性与社会责任的警示,在数字经济浪潮下,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权益为代价,金融发展更不能脱离监管的轨道,唯有将“保护未成年人”作为行业发展的底线,通过严格监管、平台自律与社会共治,才能让数字资产市场在规范中行稳致远,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、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