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币圈百科币圈百科
新加坡与Binance,加密监管的试验田与全球巨头的合规博弈
admin 2025-11-10 02:46:41 币圈百科 已有人查阅
导读
新加坡,这个以金融稳定和严格监管著称的城市国家,近年来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动作频频,而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(币安)与新加坡的“纠葛”,则成为观察...
新加坡,这个以金融稳定和严格监管著称的城市国家,近年来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动作频频,而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(币安)与新加坡的“纠葛”,则成为观察全球加密行业监管趋势的重要样本,从最初的积极布局到后来的合规调整,Binance在新加坡的经历,不仅折射出其自身对监管的适应与挑战,更揭示了新加坡在探索“负责任创新”道路上的谨慎与野心。
从“青睐”到“收紧”:新加坡的监管逻辑
新加坡长期以来被视为亚洲加密行业的“友好地区”,其金融监管机构(MAS)早在2017年便开始探索数字资产监管,2019年推出《支付服务法案》(PSA),将加密货币交易所纳入监管框架,要求申请“支付服务牌照”(DPT License),以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(AML/CFT)为核心,确保市场稳定与投资者保护,这一相对清晰的监管路径,吸引了包括Binance在内的众多加密企业入驻。

新加坡的“友好”并非“放任”,MAS多次强调,加密资产具有高风险性,监管必须“与时俱进”,2021年以来,随着全球加密市场波动加剧,监管态度明显趋严:提高了牌照申请门槛,要求交易所具备更强的技术风控能力和资本实力;明确禁止面向公众的加密货币广告,限制零售投资者参与加密衍生品交易,旨在“保护小白投资者免受非理性投机风险”,这种“严监管”基调,为加密行业设定了“合规红线”,也考验着企业的适应能力。
Binance的“新加坡路径”:合规与扩张的平衡术
作为全球加密交易所的“领头羊”,Binance很早就将新加坡视为东南亚战略的核心,2020年,Binance收购新加坡本土合规交易所HADAX,并推出合规平台Binance Singapore,计划申请MAS的DPT牌照,这一举动被视为其深耕新加坡市场的关键一步。

Binance的“合规之路”并非一帆风顺,2021年,MAS发布公告,指出Binance Singapore的运营主体Binance Asia Services(BAS)尚未获得DPT牌照,且其部分业务(如加密货币交易)超出许可范围,要求其停止提供相关服务,尽管BAS随后申请了牌照,但MAS的“警告”释放出明确信号:即便是行业巨头,也必须严格遵守监管规则,不得“打擦边球”。
此后,Binance开始调整其在新加坡的策略:将部分业务重心转向机构服务和合规产品,如推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Binance Singapore,并加强AML/CFT系统建设;通过旗下合规实体(如Binance Asia Pacific)探索与本地金融机构的合作,试图在监管框架内寻找增长空间,这种“收缩—聚焦”的调整,既是应对监管的无奈之举,也是其长期布局东南亚的理性选择。
博弈与启示:加密监管的“新加坡样本”
Binance与新加坡的互动,本质上是全球加密行业“野蛮生长”与“监管收紧”之间的典型博弈,对Binance而言,新加坡不仅是市场,更是“合规试炼场”——只有在严格监管下站稳脚跟,才能赢得全球监管机构的信任;对新加坡而言,Binance等巨头的参与,既能提升其作为加密枢纽的吸引力,也能通过“监管沙盒”模式探索风险防控的有效路径。
这种博弈也带来了行业启示:加密行业的“合规化”已不可逆,企业若想实现长期发展,必须将监管合规置于核心位置,而非将其视为“成本负担”,而对监管者而言,如何在“防范风险”与“鼓励创新”之间找到平衡,既避免“一刀切”扼杀行业活力,又防止“放任自流”引发系统性风险,是永恒的课题。
当前,新加坡仍在不断完善其加密监管框架,而Binance也在持续调整其区域战略,两者之间的互动,将继续为全球加密行业提供“监管与市场如何共处”的观察样本,新加坡能否成为“加密版的新加坡金融中心”( akin to a “Singapore for crypto”),Binance能否在合规框架下重拾增长,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场持续的博弈之中。
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