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币圈百科币圈百科
Binance注册时间,从初创巨头到全球加密交易所龙头的时间线
admin 2025-11-09 15:47:47 币圈百科 已有人查阅
导读
在全球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版图中,Binance(币安)无疑是绕不开的标杆,作为全球用户量最大、交易最活跃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之一,Binance的崛起轨迹与它的“注册时间”紧密相关——这个看似简单的日期,不仅标志着一家初创企业的诞生,更预示着加密货币行业一个新时代的开端,Binance的注册时间究竟是什么时候?它又如何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,成长为如今的行业巨头?
Binance的注册时间:2017年7月,诞生于加密浪潮之巅
Binance的官方注册时间为2017年7月,这一时间点正值加密货币市场历史上第一个大牛市周期:2017年,比特币价格从年初的约1000美元飙升至年底接近2万美元,全球加密市场总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,投资者情绪高涨,交易所作为行业“基础设施”的需求激增。
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Binance由创始人赵长鹏(Changpeng Zhao,简称CZ)带领团队在中国香港正式成立,值得注意的是,Binance的诞生并非偶然——CZ此前已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,他曾是加密交易所OKCoin的技术高管,对行业痛点(如交易速度慢、手续费高、中心化风险等)有着深刻理解,Binance从创立之初便以“高吞吐量、低手续费、全球化”为核心理念,试图打造一款真正为用户服务的交易所产品。
注册时间背后的“速度基因”:Binance的快速崛起逻辑
Binance的注册时间虽晚于行业早期头部交易所(如Bitstamp2011年、Kraken2012年、OKCoin2013年等),但其成立后的扩张速度堪称“行业奇迹”,这背后,与其创始团队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,以及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密不可分。

-
技术驱动:极致的性能优化
在注册成立之初,Binance便以“每秒处理14万笔交易”(TPS)的强大性能著称,远超当时多数交易所的千级TPS水平,这得益于其自主研发的“匹配引擎”,采用分布式架构和内存撮合技术,有效解决了牛市期间交易所频繁“卡顿”“宕机”的痛点,为用户提供了流畅的交易体验。 -
全球化布局:注册即“出海”
尽管Binance最初注册于中国香港,但其成立后便迅速开启全球化战略:2017年9月(注册后仅2个月),平台上线仅5天,用户量便突破10万;同年10月,Binance上线BNB(Binance Coin)作为平台代币,通过手续费折扣等方式激励用户持有,形成了“生态-用户-代币”的正向循环;2018年,随着中国加密货币监管政策收紧,Binance主动将业务重心转移至日本、马耳他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,避免了政策风险,也为后续全球化扩张奠定了基础。
-
用户导向:极致的“让利”策略
Binance成立初期便以“0.1%的超低交易手续费”吸引用户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(当时多数交易所手续费为0.2%-0.5%),通过“上币投票”“用户激励计划”等方式让用户参与平台治理,增强了用户粘性,这种“用户第一”的理念,使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核心用户,成为行业黑马。
注册时间与行业地位:从“新玩家”到“规则制定者”
Binance的注册时间(2017年7月)恰好踩在了加密货币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上,而其后的快速崛起则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,截至2023年,Binance已在全球拥有超过1.2亿注册用户,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提供现货、合约、理财、NFT等全方位服务,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加密交易所交易量榜首。
值得一提的是,Binance的注册时间也使其错过了行业“早期红利期”,却赶上了“大众化普及期”,早期交易所(如Mt. Gox)因技术落后、风控缺失等问题频发,而Binance凭借更强的技术实力和合规意识,在行业“洗牌期”中脱颖而出,成为加密货币行业“合规化”“专业化”的代表之一。
注册时间背后的行业启示
Binance的注册时间(2017年7月)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诞生标记,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“小众圈层”走向“大众视野”的缩影,从2017年注册时的默默无闻,到如今的行业龙头,Binance的崛起证明了:在快速变化的加密领域,精准的时机把握、极致的技术追求和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,是企业穿越周期、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随着加密行业监管逐渐明晰、机构化加速入场,Binance的注册时间已成为其“年轻但成熟”的象征——它既有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力,又具备巨头的资源与责任,随着Web3、元宇宙等新赛道的兴起,这个诞生于2017年夏天的交易所,或许还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。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