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币圈百科币圈百科
币安,加密货币世界的巨无霸与争议漩涡
admin 2025-11-08 18:47:44 币圈百科 已有人查阅
导读在加密货币浪潮席卷全球的十余年里,没有一个名字像“币安”(Binance)一样,既成为行业扩张的代名词,也始终伴随争议与监管的审视,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...
在加密货币浪潮席卷全球的十余年里,没有一个名字像“币安”(Binance)一样,既成为行业扩张的代名词,也始终伴随争议与监管的审视,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,币安从一间狭小的公寓起步,用七年时间构建起一个覆盖交易、金融、矿池、孵化器的庞大 crypto 帝国,其影响力足以撼动整个数字资产市场的走向,伴随规模膨胀的,是来自全球多国监管机构的密集“围猎”与用户信任的持续考验,币安的故事,是加密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,也折射出去中心化梦想与中心化权力之间的深层矛盾。
从“车库创业”到“交易所之王”
2017年,中国籍程序员赵长鹏(CZ)与欧意(OKEx)创始人李书成立币安,彼时,全球加密交易所尚处于群雄逐鹿阶段,币安以“极速匹配引擎”“低手续费”和“多币种支持”为突破口,迅速捕获用户青睐,上线仅半年,币安日交易量便超越当时的老牌交易所,登顶全球第一,这种“闪电战”式扩张,奠定了币安在行业中的“巨无霸”地位——截至目前,币安日均交易量长期占据全球加密交易所总量的30%以上,最高峰时一度超过50%,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高峰期月活用户超1.2亿。
为了构建生态壁垒,币安不断向外延伸:推出自有公链BNB Chain(原BSC),降低开发者门槛;上线币安 Launchpad,孵化了数百个新项目;布局币安研究院、币安学院,试图成为行业的“知识中心”;甚至通过战略投资入股Coinbase、FTX(后破产)等竞争对手,形成“交易所联盟”,在熊市中,多数交易所收缩业务,币安却逆势扩张,通过“上币费”“提现费”“期货合约”等多元盈利模式,2022年营收曾高达120亿美元,利润超过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传统金融巨头。

监管“紧箍咒”:全球合规之路的荆棘
与规模扩张同步的,是全球监管机构的步步紧逼,作为中心化交易所的代表,币安的“去中心化”口号与实际运营中的中心化集权形成鲜明对比,也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2020年起,英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德国等国金融监管机构相继对币安发出警告,指出其未在当地获得牌照却开展业务,涉嫌违规,2021年,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(CFTC)起诉币安,称其“故意规避美国监管”,允许美国用户参与未经注册的衍生品交易;同年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也对其发起诉讼,指控币安未注册证券即发行BNB、稳定币USDT等,并挪用客户资金,2023年,法国、西班牙、波兰等国联合对币安展开调查,指控其涉嫌“洗钱、逃税”。

面对监管压力,币安开启了“合规求生”之路,2022年,币安宣布将全球总部从新加坡迁至阿联酋迪拜,并在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陆续申请到支付服务牌照;2023年,币安与美国SEC达成30亿美元和解,同意支付罚款并退出美国市场,转而支持本地合规交易所Binance.US运营,这些举措并未完全平息争议——有批评指出,币安的“合规”更像是“监管套利”,通过迁址、换牌等方式维持业务,而非从根本上改变运营模式。
争议漩涡:用户信任与行业责任
除了监管压力,币安还多次陷入用户信任危机,2022年FTX暴雷后,市场恐慌情绪蔓延,币安曾一度宣布“收购FTX”,但随后以“行业风险过大”为由终止,导致FTX加速破产,币安也被质疑“借机做空FTX”,同年,币安被曝出“将用户资金混同运营”,与子公司BAI的储备金危机引发挤兑,尽管赵长鹏紧急澄清,但用户对交易所资金透明度的质疑仍未消散。

币安的“上币机制”也备受诟病,有调查显示,部分项目方为上线币安需支付数百万至上千万美元的“上币费”,但上线后仍可能出现“拔网线”“割韭菜”等行为,而币安作为平台,对项目的审核责任常被指缺位,2023年,币安因“未充分披露与客户的关联关系”被SEC罚款1.9亿美元,进一步暴露了其治理结构的缺陷。
未来之路:在合规与创新间寻找平衡
尽管争议不断,币安仍是加密行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,对于无数散户用户而言,币安提供的流动性、多币种支持和便捷操作,使其难以被替代;对于项目方来说,币安的流量入口地位,决定了其“上币即成功”的行业现实。
币安正试图通过“合规化”“去中心化”双轨战略重塑形象:加大对全球牌照的申请力度,建立更完善的反洗钱(AML)和客户身份识别(KYC)体系;推动去中心化交易所Binance DEX的发展,试图减少中心化权力带来的风险,在现有市场格局下,完全“去中心化”对币安而言几乎不可能——其庞大的业务体系仍需中心化架构支撑。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