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币圈百科币圈百科
币安送内裤?当加密交易所开始玩土味营销,用户是狂欢还是尴尬?
admin 2025-11-07 05:46:15 币圈百科 已有人查阅
导读
加密货币圈一则“币安交易所送内裤”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,从币安官方账号的半开玩笑预告,到社区用户的疯狂转发,再到“内裤梗”的病毒式传播,这波操作让习惯了K线图和合约术语的币圈人体验了一把“接地气”的狂欢,但抛开热闹看本质,这种“土味营销”背后,究竟是交易所的无奈之举,还是行业竞争的另类缩影?
“内裤”从何而来?一场始于社区玩笑的“意外营销”
事情的起因,还得从币安社区的一场用户互动说起,几天前,币安官方在Twitter发起话题讨论:“#BinanceCommunityGifts,你最想收到什么周边?”原本以为会是常规的U型枕、钥匙扣、环保袋,结果评论区画风突变——有用户半开玩笑喊话:“送内裤吧!穿上币安,时刻‘拿捏’市场!”
没想到,这句玩笑话被币安营销团队敏锐捕捉,几天后,官方突然宣布:“为了感谢社区支持,我们将随机抽取1000名幸运用户,送出印有币安Logo的限量版内裤!”消息一出,评论区彻底“疯”了,有人调侃“终于可以‘币安’上身了”,有人晒出“求链接”的截图,甚至有人开始分析“内裤代码”——BNB”系列是不是纯棉,“BTC”款有没有抗拉扯设计。

更绝的是,币安还顺势推出“内裤抽奖”活动:用户转发指定推文并@3个好友,就能参与抽“年度内裤大礼包”,里面除了不同尺寸的币安内裤,还附赠了一张“100U优惠券”,这波操作直接把“内裤梗”推向高潮,相关话题在24小时内阅读量破亿,连币圈外的网友都好奇:“币安这是要进军内衣市场了?”
“土味”还是“绝杀”?交易所的营销焦虑与用户心理
币安“送内裤”并非孤例,近年来,随着加密交易所竞争白热化,营销手段越来越“卷”:从Coinbase的“超级碗广告”,到OKX的“电竞战队赞助”,再到FTX的“超级碗广告 名人代言”,大家都在用尽浑身解数吸引用户,但相比这些“烧钱砸资源”的大动作,币安的“内裤营销”显得格外“另类”——成本低、互动强、传播广,甚至带着点“自黑式”的幽默。

为什么“内裤”能戳中用户?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其实是一种“情感连接”的巧妙设计,加密货币行业长期被贴上“高冷”“专业”甚至“割韭菜”的标签,而“内裤”这种最日常、最私密的物品,突然被搬上营销舞台,瞬间打破了行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,用户收到的不是冷冰冰的“营销物料”,而是一句“我们懂你的幽默”的潜台词。
“土味营销”还精准击中了币圈用户的“玩梗文化”,加密货币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,热衷于在社区创造各种“黑话”和“梗”(拿捏”“梭哈”“钻石手”),币安送内裤,本质是加入了这场“梗的创作游戏”——用户不是被动接受广告,而是主动参与传播,甚至成为“梗”的二次创作者,这种“共创感”,比单纯的广告投放更能提升用户粘性。

欢喜背后的冷思考:营销是“万能药”吗?
也有不少人对“送内裤”提出质疑,有人认为这是“不务正业”:“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安全、合规、流动性,而不是送内裤。”还有人担心这种“低俗化”营销会损害品牌形象:“万一用户把币安和‘内裤’绑定,以后还怎么正经做业务?”
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,加密交易所作为金融平台,专业性始终是立身之本,如果过度依赖“土味营销”,可能会让用户忽视其核心价值——最近币安就因“未注册证券交易”在美国面临监管调查,此时用“送内裤”转移注意力,难免让人质疑其“避重就轻”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,营销创新也并非坏事,毕竟,用户是交易所的“衣食父母”,而“土味营销”至少让用户感受到了“被重视”,关键在于“度”:既要保持接地气的互动,又不能丢失专业底线;既要玩梗,又不能沦为“纯搞笑”,毕竟,用户最终选择一个交易所,不会因为它送过多少内裤,而是因为它是否安全、可靠,能否真正帮用户创造价值。
从“内裤梗”看行业的“破圈”与“回归”
币安“送内裤”的热闹,终究会散去,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却刚刚开始:在加密货币从“小众圈层”走向“大众视野”的过程中,如何平衡“专业”与“接地气”?如何在竞争中吸引用户,又不迷失核心业务?
或许,答案就像那条印着币安Logo的内裤——既要“贴身”懂用户,又要“牢固”守初心,毕竟,市场可以开玩笑,但业务不能“穿帮”,而对于用户来说,与其纠结“要不要领内裤”,不如多关注交易所的安全记录、产品体验和合规进展——毕竟,能真正“拿捏”市场的,从来不是内裤上的Logo,而是平台背后的实力与担当。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)

